扬子晚报网12月26(记者李晨实习生邓鑫)走进建邺区湖西街28号,一所“高颜值”的新校园让人眼前一亮。细细探究,学校的很多新做法让学生大呼,“上学好玩!”比如,在智慧教室上课,学生用平板电脑抢答;在小班化的课堂,老师开展前置性学习研究;在“四大中心”,学生从生活现象出发进行研究性学习……南湖二中秉承“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学生本体,创新超越”的办学理念,将“智慧课堂”、“前置性补偿教学”、“创意生活校本课程”等有机结合,从每个学生的成长出发,以学定教,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赛课有了升级版
老师要学会“平板教学”的新技能
什么样的课堂学生最喜欢?比比才知道!“丹桂杯”教师赛课是南湖二中教研活动的“传统保留项目”,老师们各显神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生发。但今年的比赛,老师们拼的可不只是“讲好一堂课”,一部分青年骨干教师开始尝试走进“智慧教室”授课。为此,学校专门组织各科老师进行专业培训,帮助他们尽快上手智慧教学设备。
地理课上,丁莉莉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组练习题。几分钟后,她看了一眼教学平板电脑,同学们的答题情况一目了然。丁老师鼓励学生,“已经有一半的同学做完了课堂练习,请大家帮助一下没做完的同学。”
数学教师王天龙在智慧教室用平板电脑进行互动教学,学生分小组开展活动,拍照上传提交作业。有一道题目,大多数同学掌握了,只有几位同学回答错误。“这位同学,你能分享你的解题思路吗?为什么不是一次函数?”王天龙明显感觉到,借助智慧教学手段,他能清晰地了解哪些题学生容易做错,从而有针对性地讲解其背后的知识点。
到今年,“丹桂杯”已经开展了9届,不断有创新的形式涌现。从单一的说课、微课到示范课、观摩课,到智慧课堂赛课,学校通过赛课不断探索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既是时代的呼唤,又满足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同时也推动学校智慧校园的建设。
用平板不为“赶时髦”
让每个孩子积极融入课堂互动
记者了解到,今年,学校新建的两个智慧教室投入使用后,10位老师陆续开设了示范课,覆盖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各个学科。与传统课堂有别,在智慧课堂上,师生使用平板电脑作为教学载体,通过动态的课堂交互,增加课堂容量,提升学习效果。
“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南湖二中副校长梁化飞告诉记者,学生通常以小组为单位参与课堂互动,无论是竞赛、抢答还是拍摄作品、作业上传给老师,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高涨。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他们的转变让老师激动不已。
有了大数据的支撑,老师不用再吭哧吭哧统计考试卷上每道题的正确率,也不用仅凭教学经验估计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点。通过平板电脑内置的智慧教育教学系统软件,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定位薄弱知识点,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指导。
上课前先补漏洞
一批薄弱学生成绩噌噌上去了
南湖二中是一所小班化的“新优质初中”。2016年,学校与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合作办学,获得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从“保姆式学习指导”到“助推式学习引领”的新挑战。
今年学校尝试在初一年级的数学和英语学科试行“前置性补偿教学”,并逐渐向各个学科推广。比如初一数学中补偿学生的简便运算能力,英语学科补偿音标、词汇、句型等。一批学生每日、每周、每月都能取得明显的学习进步。初一学生在建邺区期中调研考中领先同类学校。近年来,学校的社会满意度调查结果逐年攀升。
“前置性补偿教学”的实践研究由南湖二中校长申咏梅领衔,现已申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申咏梅告诉记者,与一些学校引导学生先学“导学案”的做法不同,南湖二中的“导学案”侧重于教师对于学科知识以及重点的把控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从学生的‘现在发展区’出发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结合学习目标在教授新知前补偿学生知识体系中的疏漏、唤醒旧知,并能与新知相勾连,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兴趣、潜能。”
“衣食住行”进了校本课
人人都是研究性学习的小能手
“老师你尝尝我做的馒头,又松又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和面时加入胡萝卜或者其他蔬菜汁,捏成有模有样的五彩馒头。一锅热腾腾的馒头出炉,学生和老师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在快乐中感受到幸福。让人羡慕的是,南湖二中的学生每周都有机会在课堂上体验生活。
“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都应当得到尊重。”南湖二中校长申咏梅介绍说,学校鼓励每一个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路径,为他们搭建了展示自我、释放个性的平台。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学校开发的创意生活校本课程,骨干教师在专家的指导下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进行整合,立足于课堂教学活动,追求智慧课堂。
学校建设的家政中心、建筑中心、交通中心、能源中心四个生活馆已经陆续启用。在家政中心,学生除了学习加工食材,还能学到厨余垃圾处理、洗涤产品认知与使用等。建筑中心是将数学、力学、材料科学、环保科学、美学等与学生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能源中心将数学、物理、化学有机整合,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改变观念。交通中心的课程内容包含现代概念版交通、未来交通工具等诸多板块。学生在体验衣食住行中发现问题,设问思考,并开展各种可操作性的探究实验,达到做中学习、做中思考、做中收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