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悦居家助手

中国需要家政学吗?

admin 68

中国和家政两个概念原本就一直都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中国是一个特别重视家庭的国度、中国人是一个特别重视家庭生活的族群。所谓学,说的是现代科学。家政学是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用现代科学发展的成果去看待传统的家政,去看待家庭生活、看待家庭生活事务的管理,并运用现代科学中所有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家庭生活,更好的经营家庭生活,实现或者至少是尽可能提高家庭生活的幸福感。

追求幸福快乐的生活,是人类文明永恒追求的目标。

它见诸于哲学探究,我国古代《列子·杨朱》中说道:“人之生也,奚为哉?奚乐哉?为美厚尔。”即认为人生于世,应当吃喝玩乐,这才是幸福的,古希腊的亚里斯提波也有类似观点。然而我国宋明时期的理学家并不这样认识,他们觉得幸福源于道德的自我完善,而道德的自我完善源于摒弃一切欲望,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基督教伦理家托马斯·阿奎那,持类似观点,主张人的幸福源于追随上帝获得精神的满足,追求无限的真善美。还有一种主张认为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生活才是幸福,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幸福是人的灵魂处于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状态。

幸福的期寄也见诸于文学创作,几乎所有描写生活的故事,最终的结局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大都是主人公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幸福的追求更是每一个人,从儿时许下愿望,长大了为之奋斗,等到回顾一生的时候,虽然有保尔柯察金的“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光辉的保尔柯察金应该是幸福的,但是简单的能说一句“我这一生是幸福的”也算是人生温暖而光辉。

什么是幸福,莫衷一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幸福一定是建立在家庭生活之上。即使是像保尔柯察金这样的伟大事业带来的幸福也是如此,因为不论多么伟大的人都会有、都必须有家庭生活,就算这种家庭不是典范,例如一辈子单身,单身也算是家庭派生出的一种特例,何况单身的人曾经也可能拥有家庭,就算一个单身的人不仅单身还曾是孤儿,他的也必然会有一个类似“家庭”的地方把他抚养长大。正因如此,如果说一个映照着社会,凝聚着情感,容纳着身体与精神的家庭,是所有人幸福的关键,甚至是所有人幸福的根源,应当不算绝对。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同理,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就如一个人,成长为一个健康的人,只是各个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健康人的标准而已,而没有成为健康的人,只要任何一条健康的标准没有达到都不是。每一条标准引起的不健康都是特别的,如果引发了疾病更是需辨证治疗。

对家庭进行辩正和给人诊断一样,需要一套专门地看待观念、知识经验和技术手段,这就是家政学。如果不以现代科学的标准去圈定家政的观念与知识,把学理解为学问,我们中国人有久远且丰富的家政学,它一直回答着人们有关幸福的疑问。活成什么样是幸福的?陶渊明说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清末重臣,颇受推崇的曾国藩是这样的论说理想家庭的——“家运之兴旺,在于和睦、孝道、勤俭。”看似完全不同的讲法,关于理想的家庭生活却勾勒出的是一幅相同的景象。有一方小小天地,有一副健康的身板,有乐在其中的事情,有简朴康乐的饮食起居,有天伦手足相伴相依。幸福的家庭生活,有一些有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那就要有智慧、有能力建设自己的思想和心理,有一些有是凭借自身资源可控的,那就要运用头脑手脚在允许的范围内去创造。

如何拥有这样的智慧、如何拥有这样的能力、又如何去创造,古有代代相传的家庭生活经验,今天则需依靠汇集古今追求家庭生活幸福的家政学。